普米斯生物被收购,一家B轮公司卖了68亿

2024-11-26 15:46:01 投资界 

一笔并购刷屏医药圈。

近日,专注抗体新药研发的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简称“普米斯生物”)宣布与跨国药企BioNTech SE(简称“BioNTech”) 达成股权收购协议,交易总价最高可达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78亿元)。

成立于2018年,普米斯生物堪称双抗领域的明星企业,身后集结一众投资机构,还曾谋划IPO。旗下重磅药物PM8002/BNT327,此前曾获得买家BioNTech青睐,达成授权交易10亿美元。此次经过验证后,更是带动公司一起被收购,为投资人创造出极为珍贵的退出机会。

Biotech苦退出久矣。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步入收获期,Biotech们走上国际舞台,从BD授权到跨境并购,找到一条出海求生之路。

又一笔溢价并购落地

近70亿元的交易总价由两部分组成——

根据协议条款,BioNTech首先将以8亿美元预付款收购普米斯100%已发行股本(可根据惯例对收购价格进行调整),支付方式主要为现金和部分美国存托股份(ADS);此外,BioNTech将在普米斯达到双方约定的里程碑条件时,额外支付最高 1.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该交易预计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取决于按惯例完成交割条件和监管部门的批准。至此,BioNTech将获得普米斯候选药物管线及其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开发平台的全部权利,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说到买家BioNTech,也许很多人都不陌生。成立于2008年,这家德国MNC定位为新一代免疫疗法公司,专注开发针对肿瘤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的新型疗法,曾获得复星医药、美国辉瑞公司投资。2019年,BioNTech登陆纳斯达克,如今市值超过2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亿元)。

新冠疫情期间,BioNTech因与辉瑞合作开发出世界首款新冠mRNA疫苗而声名鹊起,业绩收入一度飞升。不过,这份营收随着疫情退去而急速下降,迫切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的BioNTech,便将目光投向正在崛起的中国Biotech市场,开启“买买买”模式——

自2023 年以来,BioNTech 已先后与映恩生物、华东医药旗下道尔生物、宜联生物、药明生物、三迭纪等 6 家中国公司先后达成10 项不同类型的授权合作,买下数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管线,总交易金额超过50亿美元,出手豪横。

而普米斯生物更是BioNTech数次合作的对象:早在去年7月,二者就曾达成战略研究合作、项目引进选择以及全球许可协议;不到半年,两者再次就普米斯自主研发的抗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PM8002/BNT327)达成全球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这是一款临床试验阶段药物,具有多重抗肿瘤机制,潜力巨大。

彼时,BioNTech便已获得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PM8002/BNT327的权利,并支付普米斯生物合计约10.55亿美元。通过此次收购,公司将进一步拥有PM8002/BNT327完整的全球范围权益。

BioNTech方面表示,PM8002/BNT327有潜力超越传统的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适应症领域建立新的治疗标准。双方计划在2024年和2025年启动多项关键性临床试验,评估PM8002/BNT327联合化疗在多种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并开展其他试验探索PM8002/BNT327与BioNTech专有抗体偶联物(ADCs)的结合疗效。

融到B轮,计划IPO

还是并购退出了

再来看普米斯生物。

公司创始人刘晓林,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美国雅培、施贵宝等著名医药公司担任研发高管,参与前“药王“修美乐的工艺优化项目,发明专利50余项,是PD-1抗体药圈内知名的科学家。

回国后,他先是加入信达生物,推动公司向创新药研发的转型,又在2018年功成身退,拉上老同事来到珠海创业,成立普米斯生物。

正赶上大湾区推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普米斯生物以珠海总部为核心,逐渐扩展业务到香港、苏州、上海、南通等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截至今年初,公司已有约10个抗体新药项目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进行4轮融资,基本一年一轮。成立当年,公司便完成由铧盈基金、珠海高科创投及弘晖资本联合投资的天使轮融资,又在2019年完成由拾玉资本领投,和铧盈基金共同出资的Pre-A轮融资。

2020年,由联新资本领投,新投资人翰颐资本等及老股东弘晖资本、拾玉资本和华金投资参与的A轮融资完成;2021年,公司更是一举完成逾亿美元B轮融资,弘晖资本、拾玉资本、联新资本、华金投资等原有投资人再度支持,还迎来IDG资本、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昆仑资本、CPE、同创伟业等新股东。四轮融资过后,公司共获得总计逾2.4亿美元融资。

但自B轮过后,公司近三年再无融资消息。期间, License out收入成为支撑公司研发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去年,普米斯生物高管曾公开表示,BioNTech支付的两笔交易金额加在一起,已经足够能保障公司未来3年的运营。彼时公司还表示,下一步资本动作会是Cross-over融资,为IPO做好准备。

然而一年过去,公司创始人和投资人却突然转向,选择并购退出。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此前,普米斯生物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第二个重点工作便是考虑投资人如何退出。如今面对并不算低的收购对价,再考虑国内Biotech严峻的融资环境,公司如果还想继续烧研发,似乎也没有更多选择。

更何况收购完成后,BioNTech不仅将完整保留普米斯珠海总部、南通生产基地,还会接纳超300名普米斯员工,给予十足尊重。另一边,创始人功成身退,投资人落袋为安,也算得上寒冬中的圆满结局。

忘掉IPO

Biotech集体出海求生

2024年,Biotech生存之困远比想象中严重。

退出难首当其冲。放眼望去,A股创新药公司股价低迷,港股更是不尽人意, Biotech过往依赖的IPO退出之路已经十分狭窄。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共有32家企业IPO,融资额为268.94亿元;而到了今年,同期共有13家企业IPO,融资额仅为55.4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59.38%和79.38%,令人咋舌。

与之相对的是IPO终止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半年宣布终止审查的生物医药公司数量达到35家,等同于去年全年生物医药IPO终止数总和。

另一边,寒冬中的投资人出手愈发谨慎,以“烧钱“著称的Biotech们不得不盘算着手里的现金流,不断变换生存姿势。有的裁员砍管线,以最低运营成本进入”休眠状态“;有的主动降估值,靠“downround”获取新一轮融资;更有创始人在谈遍国内大小基金后,不得已将项目搬上小红书找投资人。

退出与生存压力并重,国内竞争激烈,出海便成为Biotech求生的主旋律之一。正如一位Biotech创始人所说,眼下出海已成为继销售、研发、生产之外的“第四种能力”。

手握突破性成果的药企,已经靠卖管线拿到一笔笔钱。最新的例子是前不久,礼新医药与默沙东签署协议,将旗下双抗新药LM-299卖出237亿“天价“,得以继续投入研发。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已达成70项license out授权合作,潜在总交易金额则高达478.5亿美元,已远超去年全年金额,呈现爆发之势。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已投药企管线获得MNC青睐,也意味着有了退出的可能。以普米斯生物为例,正是因为有了BD交易的合作基础,其管线临床数据得到认可,才有了被并购的机会。

“从融资到退出,出海给Biotech指明了一条新的生存路径。”一位北京生物医药投资人朋友表示,今年他带着机构新的投后任务——帮助被投企业牵线BD或买方,参加了不少海外论坛。

“相较于国内不太成熟的并购环境,越是优质的资产越适合走出海的路子。”他表示,Biotech能够出海主要出于海外MNC填补专利、扩充管线的需求,只要药物经得起考验,总有被看见的可能。为了不在后期陷入被动,他认识的不少药企已经开始以终为始,以BD为目标做研发,“出海往早期走,最好能用BD交易取代A、B轮融资,早点融入全球化。”

不过,困难依旧摆在眼前。一方面,出海并不意味着完美结局,与MNC交易,对赌的压力并不比与投资机构斡旋小;另一方面,无论是BD交易还是并购,如今Biotech大多处于被抄底的境遇,其价格不尽人意。

这一条漫长的海外征途,正缓缓拉开序幕。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