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民:从速冻食品之父到中国地热积极推动者,如今布局核电池领域

2025-10-21 15:19:20 大京生活

10月20日,江阴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园区内传来阵阵掌声,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亿元级C轮战略融资发布会现场,一个名字的出现让全场瞩目——83岁的陈泽民,这位被誉为“中国速冻食品之父”的企业家,不仅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更正式加盟担任荣誉董事长、总裁与董事。这一次,他的创业版图从民生食品、清洁能源,跨越到了核技术应用的“高精尖”领域;而无锡贝塔,这家深耕碳-14同位素技术十余年的企业,也迎来了推动技术产业化突围的关键助力。

陈泽民的创业人生,从来都是“敢为天下先”的写照。上世纪90年代初,他毅然辞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职务,带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创办三全食品(002216)厂。他用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枚速冻粽子,不仅填补了中国速冻食品市场的空白,更直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业赛道。在他的带领下,三全食品于2008年登陆A股,速冻食品工业逐渐成长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他本人也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创新标杆”。

当所有人以为这位企业家会功成身退时,2016年,74岁的陈泽民却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他执掌万江新能,将目光投向清洁能源领域,立志“向天要电、向地要热、岩土储能、凭空取热”。在云南瑞丽,他开创性地打造集装箱式地热发电模式,建成继西藏羊八井之后的“中国第二座上网地热发电站”;其研发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更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相继在河南、北京、辽宁、新疆、甘肃、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市落地地热能项目应用。在万江新能迎接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陈泽民的脚步也迈向了更具创新和挑战性的核电池技术领域,这是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第三次出发!

能令陈泽民义无反顾踏上新的出发赛道的,是无锡贝塔十余年如一日的技术坚守。2008年11月,由中国首批“863计划”项目负责人、美国东北大学生物有机化学博士李刚创立的无锡贝塔,从诞生之初就锚定了一个“硬骨头”领域——碳-14同位素技术。彼时,中国碳-14源材料完全依赖进口,核心设备与前体化合物被国外垄断,这不仅制约着国内创新医药、农药研发,更关乎国家核技术应用的战略安全。

“十年磨一剑”的攻坚由此展开。在周永茂等院士的指导下,无锡贝塔团队与国内多家核反应堆单位深度合作,从辐照靶料到分离提纯,每一步都在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反复试错中推进。2020年12月26日,一个被团队深刻铭记的日子——公司首次实现碳-14源材料国产化,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先后为秦山核电、海南核电供应高质量辐照靶料,让碳-14源材料的“中国造”走向规模化生产。

技术突围不止于此。无锡贝塔自主研发的半自动化同位素标记合成专用设备,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0多种常用碳-14关键前体化合物的国产化,为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省去了“出国做标记”的成本与时间。截至目前,公司已为200多家单位完成600多款创新医药、农药、兽药化合物的碳-14标记服务,助推13款产品成功获批上市,甚至吸引了国际市场的关注,为“中国碳-14技术”出海打下了基础。

2025年3月,无锡贝塔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首款碳化硅基碳-14核电池工程样机“烛龙一号”,更是将公司的技术突破推向新高。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权威媒体争相报道,甚至以英文向全球发布,航天航空、深海极地、创新医疗(002173)等领域的合作伙伴纷纷上门洽谈,曾经的“实验室微光”,照亮了产业化推进的前行路。

此番陈泽民的加盟与亿元级融资注入,为无锡贝塔的技术转化插上了翅膀。据悉,此次融资将重点投入碳-14全产业链建设与“烛龙”系列核电池研发。目前,“烛龙二号”冷试验已成功,正在优化热试验工艺,计划年底前推出体积更小、功率更高的产品;“烛龙三号”设计工作启动,未来将推进大批量生产。

陈泽民这次为无锡贝塔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与资源,更有从0到1打造产业的经验,助力无锡贝塔推进甲级辐射安全场所建设、沟通辐射环评与监管法规,加速核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从速冻食品的“民生烟火”到碳-14 领域的“科研前沿”,陈泽民的每次创业都踩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碳-14源材料国产化到“烛龙”核电池的突破,无锡贝塔的每个探索都在填补行业空白。当“锐意进取”的企业家遇见“孜孜以求”的科研团队,这场在碳-14 产业链建设及核电池领域的“中国智造”也将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刘畅 )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