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很多‘小巨人’‘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也难以像今天这样发展壮大、快速成长。”7月19日,在上海科创高地张江科学城举办的第十二届创业投资论坛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上海张江活动现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呼吁,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要更大力度推动创业投资发展。
在周汉民看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们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上下更大功夫,金融如何支持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创业投资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擎,其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持作用已经得到全球实践的广泛认可。周汉民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伴随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长期过程,一家创新型企业要茁壮成长,要迈过从0到1“魔鬼之河”、从1到10“死亡之谷”、从10到100“达尔文之海”等多道生死关卡,就如同经历了一场企业界的“铁人三项”。创业投资具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典型特征,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适合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和原始创新领域的“有知本而无资本”科技企业融资,解决了市场失灵的问题。
数据显示,注册制改革以来,近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和九成以上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过创业投资基金支持;2022年我国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了3万家,创投渗透率总体约3%~10%,渗透率越高的地方,“专精特新”企业越多。除了为风险较高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中长期融资支持,创业投资还能在完善公司治理、激励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因此,周汉民认为,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很多“小巨人”“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也难以像今天这样发展壮大、快速成长。
不过,创业投资发展当下正步入调整期。我国创业投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行业健康发展仍有多重挑战。例如,创投机构“退出难”和退出渠道单一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创业投资主要是通过IPO退出,资本的有效流动不足;创投资金来源依然局限,本土创业投资出资人(LP)多以国资背景为主,如政府引导基金,2023年我国创投市场完成募资1.82万亿元,其中,国资控股和国资参股LP合计披露出资占比高达77.8%;长期资本占比不高,2022年国内新设创投基金中,保险资金等10年期以上长线资金出资额占比不到13%等。
因此,周汉民认为,当下我国科技创新正在从点上引领向全域突破转变,需要资本市场提供与之匹配的新金融业态和市场功能。如何勇于创新、勇攀高峰,探索出一种符合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发展模式,创业投资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为此,周汉民开出了三张“药方”:一是完善生态体系,丰富退出渠道。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创业投资退出提供多元的选择,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支持。二是激发行业活力,拓展资金来源。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融资担保机制、共同参股联合投资等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另一方面,鼓励市场化创投基金发展,落实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适应创投行业特点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积极引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支持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按照商业化原则投资创投基金。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专业能力。打造创投机构全链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环境下,要强化监管底线,促使创业投资回归支持科技创新的本质属性,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推动创投机构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需要创投机构眼光更加长远,更好地识别、把握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以耐心、恒心陪伴企业从小到大。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周汉民呼吁:“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让创业投资的土壤更加肥沃,激发科技创新澎湃活力。创业投资,正当其时!” (吴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