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9月26日消息,中科创星宣布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北京三期基金”)完成首关,金额11.65亿元,总规模25亿元,由北京中科创星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担任基金管理人。
随着首关签约完成,中科创星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第五批首个签约子基金。
今年正值中科创星成立十周年。回望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从事产业化工作的米磊联合发起成立中科创星,专注于投资早期硬科技。这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平台,而彼时,硬科技在国内仍鲜为人知。
十年磨一剑。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和团队亲历了中国硬科技赛道从冷清到火爆的全过程,尤其自科创板诞生,创投圈几乎无人不谈硬科技。行至今日,中科创星现管理资金总规模已超百亿,缔造出一幅庞大的硬科技版图。正如米磊所言:“硬科技是时代的必答卷。”
总规模25亿
LP豪华,国家级母基金也投了
LP阵容浮出水面。
具体来看,除去中科创星北京一期、北京二期基金的老LP复投外,三期基金也积极开拓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最终汇聚了北京中关村(000931)科学城、河南汇融基金、常州武进区产业基金、武进高新投资、长春金控、广投资本、湘江国投、长沙投资控股等政府引导基金;还有陕建股份、唯品会等上市公司及海南曼陀罗实业、道禾投资等市场化资本。
“中科创星能够得到国家中小等基金的信任与支持,归根结底源于我们始终坚持在做国家需要的事情,深耕硬科技,支持科学家创业,助力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米磊感慨道。
聊起新基金不同于以往的显著之处,米磊则总结了三大突破——一是作为早期机构获得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这样的国家级母基金青睐;二是市场化资本的比例在持续增加,LP构成平衡且资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投资上的探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才让北京三期基金的首关和总规模都实现了突破。
众所周知,今年人民币募资市场依旧艰难。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3年8月VC/PE市场共计381支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44.5%,环比上升8.2%;披露募集金额726.7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5.2%,环比下降20.6%。
米磊也坦言挑战确实存在,从整体募资环境而言资金总量在减少,政府资金出资占比高,有很多市场化资金都在观望。背后的原因在于,市场化资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保持了高度警惕,因而投资出手偏向于保守,导致市场上的存量资金在不断减少。面对挑战,中科创星则选择寻找更垂直、对相关硬科技投资领域更了解或者体量更大的资金去募资。
此次新基金历时一年完成首关设立,募资过程也给米磊留下了深刻印象。据他透露,一方面,有老LP持续追投,甚至帮助中科创星介绍对接新LP,表现出对中科创星硬科技投资很大的认可。另一方面,有LP看到中科创星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会主动沟通表达出资需求。
谈及接下来的投资方向,米磊表示仍将坚守中科创星“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道路”的初心,继续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空间五大方向上探索前沿科技,“新基金仍然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推产业变革,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中国发生。”
半年出手19次
投向更早期、更前沿
“稳中求进”是对中科创星今年最直观的总结。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端仍处于低活跃周期,案例数及金额均延续趋缓态势。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3,638起,同比下降37.5%;披露投资金额2,929.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0%。
而中科创星依旧保持着稳健的投资速度,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出手19次,投资金额近4亿元,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这其中除部分追投项目外,其余均为早期阶段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创星的投资布局以投前沿科技、投早期、投科学家创业为显著特色,在行业尚未起势之时投资,如今渐渐开花结果。以今年爆火的AI大模型为例,一众清华系AI大模型公司争先涌出,其中包括中科创星在天使轮就参与投资的智谱AI。这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创业公司,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转化而来。
米磊回忆,当时中科创星团队根据行业研究判断,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将会成为深度学习之后下一个重要技术方向,而智谱AI虽然刚成立不久,但团队在该领域积累深厚,研究的很前沿,实力非常强,于是中科创星便果断出手投资。如今,智谱AI不仅成为国内第一批上线大模型的公司,更在今年连续获得多轮融资,最新一笔是在近日完成的B-4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约10亿美元。
而在光电芯片赛道,中科创星也斩获了一个典型IPO——源杰科技。这笔投资要从2018年讲起,当时米磊和团队从产业端得到了一则比较震撼的消息:源杰科技的25G激光器芯片通过了客户验证。这不仅说明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也意味着国产高端光芯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米磊看来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随后,米磊和中科创星另一位合伙人袁博轮番拜访源杰科技,“先让创业者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同,再慢慢地去谈投资人的思路和想法,二者关系才能真正破冰。”米磊分享道。
用了近两年时间,中科创星终于等来了源杰科技的融资窗口期。2019年,中科创星以领投方的身份参与了源杰科技该轮融资,在估值增长拐点前顺利拿到“入场券”。2022年12月,源杰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160亿元,较发行市值翻了一番。
眼下,投后赋能成为VC/PE拼“内功”的重要一环。据米磊介绍,中科创星从成立第二年就开始提供投后服务,并且形成了软服务+硬服务为一体的投后赋能体系。
具体来看,软服务即常规意义上的投后服务,包括宣传、培训、融资、产业对接等。其中,培训团队主要面向于硬科技企业的CEO,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而产业对接板块致力于产业龙头客户资源对接,帮助企业拿到订单;品牌宣传板块积累了适合于科技企业的品牌构建方法论及宣传资源;融资团队则贯穿天使+、VC、PE、Pre-IPO等企业成长全过程。
硬服务则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研发场地,甚至专业化设备设施等硬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必不可少的“硬件”,是对传统常规投后服务的升维和迭代。
例如被投企业赛富乐斯,2014年就研发出半极性氮化镓材料,并耗时三年走到量产阶段,但因缺乏生产所需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外延炉设备而无法实现量产。后在中科创星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帮助下,顺利在2018年3月开始规模生产及销售,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回顾这十年,米磊总结,中科创星的投资策略从未发生变化,不追热点,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投资,不断提升对前沿科技的投资判断能力,做长期而耐心的资本。“面对竞争的加剧,中科创星则坚守投资市场非共识的原则,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往更早期、更前沿的方向去投资。”
重仓中国硬科技
常年奔走于创投一线,米磊切身体会到一些变化悄然发生。
他分享了两个明显的态势,一是硬科技的关注度增多,投资硬科技的机构明显增多,同时投资科学家创业的机构也明显增多;二是CVC日渐崛起,大部分传统财务VC在面临CVC时常常处于下风。
米磊坦言,在硬科技投资时代,投后服务是拉开投资机构之间差距的关键之一。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大家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赋能能力。
而从中科创星的实践来看,硬科技投资人更多是要靠自己培养,一方面是要有培养人才的土壤和培养能力,能让投资人接触到科学家圈层和产业圈层,并和对方在类似的话语体系里交流。另一方面是要经历足够长的时间,让投资人在投资实践中逐渐明确,并总结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半导体产业无论到何时,都是投资人讨论的焦点之一。在米磊看来,当前半导体产业整体处于调整和分化期。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局势不够乐观,但从科技史或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具备基础性、关键性的产业在经历了周期波动后,仍会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因此他判断,未来几年随着5G/6G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穿戴设备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各类新兴领域的发展,半导体产业整体上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不过米磊也提醒道,半导体投资目前已经进入2.0时代,市场都在往更硬、更新、更前沿的方向投资,高技术壁垒和战略性新型技术才有更大的机会拿到资金,中低端项目的融资相对则比较困难。他认为,在国内半导体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缺口之下,创业公司可以继续攻克先进制程,或是研发新的材料和采用新的设计/封装工艺以延续“摩尔定律”;也可以更进一步、“另辟蹊径”,寻找“超越摩尔定律”的技术,如光子技术、量子技术等。
接下来,关于如何投资硬科技,中科创星团队给出了一份细致的方向规划——
在信息领域看好光子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技术,例如光量子计算、光互连和高速激光等;
在能源领域,寻找能够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技术,例如钙钛矿、新型电池和储能,以及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在内相关标的;
在材料领域,重点关注材料的多元性能融合,例如高分子、碳纳米和超导材料等;
在空间领域,持续关注智能化、高速化和具备战略意义的技术方向,例如自动驾驶、eVTOL和商业航空航天方向;
在生命领域,则会关注延缓衰老和克制癌症疾病等重大前沿技术,例如mRNA、基因编辑和再生医学等。
站在当下,米磊真切感受到整体融资环境并不是很乐观。对此,他对创业者们强调:在冬天要适当控制规模,不要急于扩张,“最重要的是要苦练内功,聚焦最核心的业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话虽朴素,却是实用。
亲历中国硬科技投资浮沉变迁,米磊有一个深刻感触: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和跃迁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推动科技革命发生,才能拉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期,才能为中国工业的向上攀升“强筋壮骨”。
言语间,这支队伍正在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