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AIOT助力构建服务应用新场景 物联网产业步入黄金时代

2019-12-06 14:39:46 和讯 

  2019年,全球物联网进入第十个年头。5G应用、区块链、大数据、边缘计算等物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技术驱动各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升级迭代,物联网产业正在步入黄金时代。

  12月5日,2019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高峰论坛——AIOT助力构建服务应用新场景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物联网前沿科技,关注实际场景应用,邀请行业专家、产业界、投资界的领军人士共同参与。

  北京物联网学会会长王志良为大会致辞,北京数字认证(300579,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与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泽君、银行卡检测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助理总经理孙茂增、原迅雷首席科学家刘智聪、中关村(000931,股吧)大河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翊钦、北京扬帆安全CEO熊帅等嘉宾出席,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行业应用。

  作为继移动互联网后的第四次信息化浪潮,物联网的本质是将传感器、智能设备等实体接入网络,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云之间的全面信息交互。根据Gartner及IDC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将达200亿台以上,物联网市场规模约1.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

  物联网支付将是万物互联下的必然趋势

  银行卡检测中心信息安全服务部助理总经理孙茂增分享了物联网场景下的移动支付风险防范。他指出,物联网场景下,新的支付场景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向支付智能化、无感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支付将万物互联大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但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诸如业务合规、隐私保护、物联网产品安全漏洞、系统和身份认证和业务流程中的缺陷,如何防范支付风险成为支付从业机构拓展业务中的重要任务。

  孙茂增从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典型风险和防范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建议基于国家法律法规、金融行业业务和技术建立健全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采用具备TEE+SE等安全防护能力的方案,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依照国家和金融行业建立的检测认证体系,参照技术标准开展功能和安全检测,来识别支付环节的安全风险,保证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促进业务合规、健康发展。

  TEE+SE方案开启移动安全支付新时代

  无现金时代的到来,用户对安全、合规、大额支付的要求,成为移动支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决定行业未来的关键。作为TEE+SE安全方案的提出者与实践者,扬帆安全开发的基于手机内置的TEE+SE手机盾产品,基于手机内置的SE(安全模块)和TEE(可信执行环境),安全等级等同于二代U盾,达到人民银行支付安全A级标准,已经为10余家金融机构提供了手机盾大额转账安全服务。

  北京扬帆伟业安全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帅在分享中指出,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端取代PC端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对象,银行等金融及政企客户对既便利又安全的需求更高,面向企业的手机安全服务会成为争夺焦点。熊帅认为,基于去介质化的硬件的安全方案,安全级别更高,基于生物认证的数字身份技术方案,综合了便利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成为发展新机会。

  数字认证与区块链 共建可信任的数字世界

  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与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泽君分享了电子认证与区块链融合的价值与思考。他指出,区块链是基于密码技术构建的分布式信任体系,高度依赖密码学技术。目前区块链技术尚在发展之中,经历了1.0到3.0的多次演化。正在发展中的区块链3.0,将作为价值连接器,作为全社会协作的底层架构广泛应用。

  黄泽君对电子认证和区块链进行了对比,并将两者的融合价值进行了展望。黄泽君指出,区块链与电子认证在网络信任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各有所长,具备互补性,因此应研究和推出依托电子认证服务的区块链解决方案,电子认证与区块链融合能够完善网络信任的技术手段,能够促进网络信任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够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原迅雷首席科学家、深圳巴克云CEO刘智聪认为,区块链是生产关系技术。在他看来,区块链是“有激励去中心分布式系统”,有激励是实现去中心的必要前提,可以通过价值共识与去中心的电子账户系统实现激励;去中心让数据产权回归数据的创造者,同时可以解决AI训练问题。未来,IOT将从接入云变成接入链。

  

  网录科技创始人兼CEO吕旭军认为,区块链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通过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可以实现物联网海量终端设备的大数据管理,保障设备间通信的安全性和数据交易的隐私性,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点解决物联网设备分布式问题,将大大减少部署、运维成本,真正实现价值物联网。

  

  深度论坛环节,中关村大河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翊钦、中海创投总经理姚爱国、银行卡检测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助理总经理孙茂增、原迅雷首席科学家刘智聪、北京扬帆安全CEO熊帅、北京网录科技创始人吕旭军,从资本、监管、实践的不同角度,就科技金融基础环境建设主体进行了深度探讨。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